青岛
七点通搬家公司
400-6877-688
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大市的路径选择

时下中国经济最火的热词是什么?“新质生产力”当仁不让。

之所以火出圈,在于其“高科技、高效能 、高质量”的特点,在于其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在于产业,青岛作为底蕴深厚的工业大市、制造大市,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论是新兴产业的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春意盎然的青岛随处可见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图景: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全面施工,京东方新型显示项目产能正在加速释放,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开工建设......

对青岛而言,新质生产力可以落到家电、轨道交通、食品饮料等的优势上,也可以落到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等新领域上,还可以落到深海开发、空天技术等新赛道上,翻开青岛建设的产业版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一片向好。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再到“先进制造业强市”,青岛有底气、有信心闯出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有何优势,又该如何发力?

向“高”强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青岛在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拥有较强比较优势,正在顺应产业升级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再造”,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

以家电产业为例,青岛不仅孕育了海尔、海信两家规模千亿级龙头企业,享誉全国的“五朵金花”中有三朵是家电企业,一大批新兴产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脱胎于海尔、海信的大企业创新生态,青岛还拿下了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两面“国字号”旗帜。

作为家电领域的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已突破变频芯片、智能传感等多项关键技术,其中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超百项,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智能家电全场景创新及中试基地,联合兆易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顶级科研机构,围绕芯片测评等为全国15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吸引兆易创新、和而泰、忆月启函、中家智锐等10余家企业到青岛落地。青岛通过国创中心这一平台,面向高端智能家电、下一代智能家居等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赋能全市乃至全国家电产业发展,输出更多的行业技术标准。

从传统家电进阶为智能家电,青岛加速产业转型跨越,集聚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12月,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258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载体52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同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经成为青岛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一列“和谐号”、第一列“复兴号”、第一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在青岛下线,全国60%的高铁动车、25%的地铁车辆在这里生产,产业链产值已经达到千亿以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青岛的“金字招牌”,也是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冲击的中流砥柱。国创中心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等需求,规划建设了15个重点科技研发平台,为企业提供共性基础研发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目前,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已建设完成,材料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即将建成,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实验检测基地正在快速崛起。其中,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是我国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为磁悬浮技术的基础研究工程实验、试验监测及验证等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了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而作为青岛的“舌尖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因新质生产力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比如,链主企业青岛啤酒不仅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还有高端特色啤酒基地,并首次破解了我国工业拉格酵母生物信息,源源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专注益生菌、乳酸菌等功能型工业菌种研发生产的诺森生物成立了海洋功能型益生菌联合研发中心,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健康的产品;青岛食品收购小浆果深加工企业华琨生物34%股权。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521家,营业收入1813.9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4.4%,同比增长11.1%,较全市规上工业高5.8个百分点,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位,是当之无愧的青岛优势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转型升级,打开未来无限想象空间,创出新“食”力。

可见,传统产业并不“传统”,注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而青岛在这条赛道上具备领先优势。

向“新”聚势

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动力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青岛抢先向“新”布局,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以专业园区撬动新兴产业发展,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锁定1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这些新兴产业正是青岛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

春寒料峭,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的建设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30多名工人操作4台桩机正在紧张有序施工,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已经完成1100多根工程桩施工,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封顶,该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占地80亩,建成后主要从事吸入气雾类产品的生产和组装,产品主要包括呼吸类疾病治疗药物。该项目不仅是跨国药企在山东省建设生产制造业类项目“零的突破”,一并推进的阿斯利康青岛区域总部项目,也是跨国药企在山东省的首个区域总部类项目。

除了跨国生物制药巨头全球500强企业阿斯利康加码注资青岛, 青岛总投资50亿元的青岛国药生命港项目启动施工,总投资32.5亿元的春光康谷年产15万只干细胞制备项目有序推进 ,青岛各重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不断传来新进展。  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青岛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列入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之一,已先后培育了海尔生物、蔚蓝生物、海泰新光、海利尔、华仁药业、百洋医药等多家医药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中有2个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大部分海洋药物,如甘糖酯、降糖宁散、海麒舒肝等,也都来自青岛,向海问药,青岛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康复大学的建设,也将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随着Sora模型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再次成为焦点,包括Meta、谷歌、高通等科技巨头在内,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城市持续加大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力度。青岛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的城市之一,以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源点,一大批“虚拟技术”加速向“现实成果”转化,青岛已经聚集了歌尔、大朋VR等100多家产业链企业,作为青岛市首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当前,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已集聚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除近期交付的青岛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外,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也进入施工建设尾声。“项目本月内即可实现部分交付,全部交付后,这里将成为虚拟现实最新产品发布、前沿技术展示、论坛展会交流的高端平台。”项目负责人张大洲这样说。青岛正在把虚拟现实产业的先发优势变为领先优势。

作为改变青岛“缺芯少屏”的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也正在加速壮大,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已集聚京东方、海信视像、融合光电、万达光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业龙头,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今年将实现达产满产,促进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型显示制造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青岛正在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向“未来”起势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近日, 山东省公布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共包含15个未来产业集群,其中4个来自青岛,入选数量全省最多,足见青岛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青岛出台的《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增长极。

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青岛集聚成势,日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由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合航天将在2年内完成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一期72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为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

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批复、首个启动建设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开工建设,主要建设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青岛卫星地面站和数据运营中心,以及东北亚数据运营中心,将推动卫星测控、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分析应用、芯片等空天产业链聚集发展。

上天入海,青岛市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洋钻探、深海开采、深海生物、海底监测等领域,集聚了高校院所10余家、驻青涉海两院院士24位、深海领域专业团队超30个、深海开发专业人才3000余人。集群以青岛蓝谷和西海岸新区为载体,突出各自基础优势,进一步拉长青岛海洋产业长板。其中青岛蓝谷将重点围绕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保持青岛市在全国深海开发领域的龙头地位。西海岸新区则重点打造国家重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瞄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前沿,集中力量突破深远海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

在基因与细胞领域,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打造的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已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10余万份,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贡献度达到28%,占中国贡献度的49%。

谁掌握了未来技术、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青岛正在把握主动,加速奔赴产业未来。

从春天出发,向“新”而行,只要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青岛就能以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